鹰米团队讲解:不只是设备,更是景区省成本、护环境的“绿色伙伴”
以前在景区负责设备采购,总被两件事头疼:一是传统讲解器包装拆完全是塑料泡沫,扔的时候心疼又不环保;二是设备用两年就卡壳,换整机得花一大笔钱,运维成本高得吓人。直到换成鹰米团队讲解器,才慢慢发现变化——包装纸摸着手软没味道,设备坏了只换小零件不用扔整机,连社区老人都愿意来录方言讲解。原来一台设备,能把环保、省钱、帮社区这三件事都串起来,让景区运营既轻松又有温度。
从生产到回收都“护环境”,不用再为“浪费”心疼
第一次拆鹰米的包装时就觉得不一样——没有刺鼻的塑料味,盒子是软乎乎的环保纸,连印刷的油墨都没味道,后来才知道是FSC认证的纸和大豆油墨,扔了也能100%回收。有个游客拆完说:“你们连包装都这么讲究,一看就是真在意环保,不是装样子。”
机身更省心,用的是可回收生物基塑料,去年有台设备的天线坏了,师傅来只换了个小模块,不用像以前那样整个设备扔掉。负责人算过账,这样一来,景区每年少扔的电子垃圾能装两三个大箱子,SGS认证说降解率有92%,比传统塑料少排65%的碳,光想想都觉得值。
最明显的是耗电少,以前的设备一天充两次电,充电柜总排满,导游小李说:“以前带团得背备用电池,现在满电用一天都够,不用再拎着沉甸甸的充电包跑了。”连景区的电费都比以前省了不少,这些小事堆在一起,才是真的为地球减负。
不用一次性花大钱,运维还省心,景区钱花在刀刃上
去年景区想更新设备,一开始怕一次性投入太多,后来试了鹰米的“共享租赁”,才发现太香了。游客扫码就能取设备,听完自己还回去,机器会自动消毒,不用再安排人守着登记、充电,人工成本一下降了30%。有个5A景区的同行说,他们用这个模式,把采购成本分摊到3年,每年运维只花以前一半的钱,还不用操心设备过时。
续航也帮了大忙,以前的设备最多用8小时,遇到早出晚归的团,导游得中途找地方充电,现在鹰米能撑12小时,连最忙的黄金周,都不用带备用机。有次导游王姐带团去山里,信号弱但设备没断电,她说:“以前总怕设备没电耽误讲解,现在心里踏实多了,能专心跟游客说景点故事。”
负责人说,以前买设备像“买负担”,担心坏了、过时了;现在像“买服务”,不用操心维护,钱能省下来花在提升游客体验上,比如加设休息区、升级展陈,这样才是真的“降本增效”。
连社区一起“玩”,设备成了帮老乡、传文化的纽带
上个月在乡村旅游区推广鹰米时,发生了件暖心事:我们邀请村里的张爷爷录方言讲解,他今年78岁,会说好多当地的老故事,比如“山脚下的古井是明朝挖的,以前村里人都靠它喝水”。录进设备后,游客一听就觉得亲切,有个阿姨说:“听着方言讲老故事,比普通话有意思多了,像在听家里长辈聊天。”
更意外的是帮农户卖货,我们在当地的土蜂蜜包装上印了二维码,游客扫一下,就能听养蜂的李叔讲“蜂蜜怎么采、怎么酿”,还能看到他凌晨割蜜的照片。李叔说:“以前游客嫌蜂蜜贵,听完讲解知道有多不容易,买的人多了,上个月多赚了两千多块。”
现在景区里,常能看到游客扫码取讲解器,听着方言故事逛景点;农户的农产品包装上,印着“听故事买好货”的二维码;连设备充电柜都比以前空了,因为不用频繁充电。原来一台小小的讲解器,不只是传声工具,还能帮景区护环境、省成本,帮社区传文化、促增收,这才是真的“可持续运营”。
鹰米最难得的是,没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噱头,就是实实在在帮景区解决问题——让环保不麻烦,让成本降下来,让社区能参与。要是你也想让景区运营更轻松、更有温度,真可以试试它。现在联系还能定制方案,不管是城市里的博物馆、5A景区,还是乡村旅游点,都能找到适合的用法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