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州关帝庙
山西省运城市关帝庙(解州关帝庙)
关帝庙是武庙的祖先,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西关。北靠盐池,面对中条。解州关帝庙成立于隋开皇九年(589年),宋明时扩建重建。清康熙四十一年(1702年)被火毁,修复十多年。
解州关帝庙总面积22万平方米,共有200多栋房屋,分为正殿和结义园两部分。它是现存最大的宫殿式道教建筑群和武庙,被誉为关庙之祖和武庙之冠。庙内悬挂着康熙御笔义炳乾坤
解州关帝庙景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国家AAAA一级旅游景点。关公信俗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关公文化节被评为中国十大人物节日之一。2012年,关圣文化建筑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。
历史沿革
陈隋始建
《中国名胜词典》指出,解州关帝庙成立于陈、隋(557-618年),成立于隋开皇九年(589年)。
北宋敕建
北宋时期,解州关帝庙两次建成土木工程。第一次是宋大中祥符间(1008-1016年)的重建。当盐池水减少时,皇帝派使臣检查并回答:盐池是蚩尤!龙虎山的张天石邀请:古代忠诚的人死后成为神,蜀国将军关羽忠诚而勇敢,陛下祈祷胜利。。于是皇帝命令天师在宫殿里焚烧护身符。一个漂亮的胡子公立即穿着盔甲和剑回答:大臣们等着齐岳失去阴兵,帮助陛下摧毁恶魔!几天后,盐池里的水就像以前一样积满了。皇帝欢乐地降落,旨在解州修建关羽寺。第二次是元佑七年(1092年)知州张高之的重建。据考试史料记载,宋真宗大中祥符之间的重建是历代皇帝第一次修建关庙,所以寺庙是石柱,雕刻龙飞,寺庙在世界上是宏伟的。张高之重建后,随着关公被称为崇宁真君,解州关庙被称为崇宁宫。
金元修葺
金代两次修缮:一是大定三年(1163年),管军范公重修殿宇,贡士南涛作文记载;一是泰和四年(1204年)奉朝命重修,知州田德秀撰写《关庙重修记》。
元朝两次修缮:元朝三年(1266年),靖应真人姜善信奉元世祖忽必烈的旨意,保护解州关庙,关庙左侧修建两座道院,称崇宁宫(即今解州关帝庙东宫),属于主庙。他的徒孙张志安在大德七年(1303年)地震损坏关庙后重新修缮,始于至治三年(1323年),完工于泰定元年(1324年)。[4]
明清鼎盛
明朝
明初,关公的崇拜之风继续沿袭,官民对解州关庙的修缮也继续。洪治年间(1488-1505年),嘉靖期间(1522-1566年),官祭升格。明神宗朱奕钧先后将关羽封为协天大帝、协天保国忠义帝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,并将寺庙授予英雄之后
清代
清代,由于皇家崇拜关帝大大超过前朝,解州关帝庙不仅延续了明末的盛况,而且作为武庙之冠逐渐成为世界朝圣之地。
康熙四年(1665年),陕西巡抚贾汉复重建关帝庙;37年(1698年)5月,康熙皇帝亲笔书写义炳乾坤牌匾,悬挂庙内;41年(1702年)4月庙会期间,一场大火烧毁了解州关帝庙;42年(1703年),康熙皇帝西巡临解,支付1200元重建,到康熙52年(1713年),知州祝增才恢复旧规。
雍正十二年(1734年),果亲王拜访解州关帝庙,指画关帝圣像,题写诗章及联额,其诗今存崇宁殿前碑亭。
乾隆十八年(1753年),知州韩彤修廊、画壁画、搬乐楼、增牌坊、完善结义园;乾隆二十七年(1762年),国家守言如泗先将八卦楼改为御书楼,再将林经阁楼改为刀印二楼,修正匾额,修复东西大牌坊,改建结义园、功德祠,并在庙西修建关夫子故里碑亭。此后,乾隆三十八至四十二年(1773-1777年)、嘉庆九至十年(1804-1805年)、十三年(1808年)再次修复。
解州一带年(1815年).关帝庙因7级地震而遭到破坏。
由于资金不足,道光四年(1824年)开始规划修复,只进行了支撑加固。
咸丰九年(1859年),前州牧叶萧珊会同杨铁臣、程立斋等人筹银1.7.2万元,命令董清海督工。同治九年(1870年),春秋楼、廊房、内外牌坊、大门角门、结义园、功德祠、崇圣祠、部将祠、追风祠修复。
光绪元年(1875年),鼓楼重建;三年(1877年),义壮干坤坊被火烧毁。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元年(1907-1909年),解州关帝庙连续发生火灾,包括午门、大门、乐楼、东西角门、东西华门、钟楼、庙外西侧木坊、部将祠、追风祠、官厅、崇圣祠、100多间廊房。
民国破败
民国期间,战乱频仍,解州关帝庙的维修工程远逊于前。民国四年(1915年),袁世凯令天下立关岳庙,解县知事周庚寿虚于应付,只是把结义园君子亭改为关岳殿了事。1917年,新任知事徐嘉清建设官厅。对清末火灾中烧毁建筑的重建因款项问题屡屡停工,自民国八年(1919年)开始,至十一年(1922年)才完工,且午门是另工重建。1938年,日军侵华战火波及解州,关帝庙崇宁殿、圣母殿、嗣圣殿、春秋楼、刀楼、印楼、东西官厅及廊房多被日军飞机炸坏,1940年惨淡修复了春秋楼和圣母殿。1946年补修了西官厅和东西廊房。1947年,运城解放在即,困守运城的国民党军队为了兴修工事挽回败局,将关帝庙内的娘娘殿和太子殿拆除。
建国以后
20世纪50年代初,崇圣祠大殿、威震华夏木坊和部分廊房重建,画了午门壁画和崇宁殿。
了解州关帝庙文物管理所成立于1952年,专门负责庙宇的保护、维护、维护和游客服务。
解州关帝庙于1957年被宣布为山西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1975年始,先后修复194间廊房、雉门卷棚、午门翼角、御书楼卷棚、东西宫门楼和宫墙、后宫院围墙,翻修东西官厅,重修“山海钟灵”等5个牌坊。
关帝庙文管所于1978年正式对外开放。
1986年,结义园被收回,三义阁、君子亭、结义坊等主楼被重建。
1988年,解州关帝庙被宣布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90年代,御书楼、春秋楼相继大修,结义园莲池重浚,假山堆砌。
御花园于2007年6月至2009年9月恢复,东宫基址保护工程完成。
2010年,威震华夏木牌坊用社会资金修复。
2013年,结义园整修,推平假山,精缩莲池,新建山门。
截至2014年4月,庙内所有古建筑均已修缮如故。
建筑格局
关帝庙以东西向街为界,分为南北两部分:街南称为结义园,由结义坊、君子亭、三义阁、莲花池、假山等建筑组成;街北是正庙,北朝南,仿宫式布局,占地面积18570平方米。主轴分为前院和后宫两部分:前院依次是照墙、端门、野鸡门、午门、山海钟灵坊、御书楼、崇宁殿,两侧是钟鼓楼、大义参天坊、忠诚贯天坊、追风祠;后宫以气肃千秋坊、春秋楼为中心,左右有刀楼、印楼对称而立。横线分为中、东、西三院:中院为主体;东院有崇圣祠、三清殿、祝公祠、宝源宫、盛源宫、东花园;西院有长寿宫、永寿宫、余庆宫、新生宫、道正司、汇善司、西花园,前庭有万代敬仰坊和威震中华坊。整个寺庙有100多座寺庙,主次分明,布局严谨。
主要建筑
雉门
从义勇门或忠武门进入前庭,穿过文官下轿,武官下马的端门,东西钟鼓楼矗立,迎面三座高大的单檐山顶寺庙门:中门是皇帝进出的野鸡门;东面是文职官员行走的文经门;西面是装甲师通过的武纬门。野鸡门上镶嵌着一块牌匾,上面写着关帝庙三个金字。野鸡门后面的台阶是舞台。
午门
午门是一座五面宽、单檐阳台屋顶、石雕走廊的厅式建筑。周围有石栏杆,栏杆前后两侧有144幅浮雕图案和人物。大厅南部有周仓和廖华的肖像,北部有反映关羽一生主要经历的绘画。
崇宁殿
穿过午门,经过山海钟灵坊和御书楼,是关帝庙主楼崇宁殿。崇宁殿因北宋崇宁三年(1104年)而被徽宗赵霁命名为崇宁真君。殿前青松翠柏,配有一对石华表、两座烧表塔和一对铁旗杆。月台宽敞,钩栏曲折。殿面宽7间,深6间。殿内木雕神龛内塑皇帝装关羽坐像;壁龛外的木雕云龙金柱;壁龛上有康熙手书义炳干坤的牌匾。重檐歇山式琉璃殿顶,屋檐下双昂五踩斗拱,额头雕刻丰富。殿周回廊有26根雕龙石柱,52根下栏杆石柱,50块砌栏板,200平方米雕浮雕。明朝,清朝乾隆皇帝手书横匾勇敢,屋檐下有咸丰皇帝写的世界极牌匾。下面有三把青龙偃月刀,重300斤。门口有一个铜香案,一双铁鹤。
气肃千秋坊
穿过崇宁殿,进入后宫南门,进入宿舍,穿过花坛,有中轴线上最高的木牌坊——气肃千秋坊。东面有印刷楼,里面有汉寿亭侯玉印模型,西面有刀楼,里面有青龙燕月刀模型。双楼对峙,是方形三层的十字山顶建筑。院子里种着翠竹,还有《汉夫子风雨竹》的碑刻。用竹子隐藏着一首诗,上面写着不要觉得孤叶淡,永远不会枯萎。多亏了东君意,丹青一个人出名了。
春秋楼
后宫后面是关帝庙的春秋楼。因为楼内关羽读《春秋》像,所以叫林经阁。它成立于明万历年间,现有建筑为清同治九年修建。宽七间,深六间,二层三檐歇山式建筑,高33米。上下两层都有走廊,周围有钩栏,可以用来俯瞰。屋檐下的木雕、龙凤、流云、花卉、人物、动物等图案清晰可见。屋顶覆盖着彩色玻璃;楼内东西两侧各有楼梯36级,可供上下使用;一楼有108个木制隔板,传说象征着山西108个县。世传春秋楼有三个独特之处:上走廊的走廊柱矗立在下垂的莲花柱上,垂柱悬挂,内部有牵引力,给人一种悬挂的感觉,这是独有的;进入二楼,有神龛温暖的亭子,中间有关羽侧身夜间看《春秋》像。在阁板壁上,正楷上刻着所有的《春秋》,称之为两绝;据说大楼是北斗七星,称之三绝。
文化演进
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,特别是宋、元、明、清时期,州关帝庙作为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和教育的重要场所,对封建后期社会道德文化的宣传和规范产生了重大影响。在国家和民族危机时期,有世界兴衰,人民负责感的人接受忠于国家和民族的教育;少数民族统治阶级进入中原后,试图通过对关公的赞扬来弥合民族差异;在人们不谈论生活的时代,反抗者来到这里,寻求战斗精神;当时,逆境来到这里,找到一个值得模仿的例子。
关公信俗
信俗特点
基础广泛:关羽一生都在南北作战,他的故事传到了各个角落。当时,三国勇敢,九州的古代祠堂 是关公广泛信仰和习俗的写照。在现代,随着华侨的海洋,关公的习俗也被带到了世界各地。哪里有中国人,哪里就有关公庙,哪里就有关公的信仰和传播。在寺庙里,名字是妇女和儿童。——信徒从皇帝到陌生妇女和儿童,从政治商人到普通人,群体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。
信仰是一致的:关公的信仰习俗不是简单的个人迷信,而是从历史发展到社会群体的信仰。其传播的主要载体主要是民间团体、寺庙博览会、戏剧、文化、表演等活动。人们相信关公,有意识地承认他是忠诚和诚实的典范;相信他是财富之神和保护之神,可以给人们带来财富和平与吉祥;每年的农历6月24日是他的诞生。
民族特色:关公的信仰和风俗文化具有民族特色,是由汉族演变而来的整个中国民族。关公是汉蜀著名的将军。他最初是汉族所倡导的忠诚英雄。后来,他的忠诚精神受到了历代统治阶级的尊重。诚信精神被商界视为商业信条,礼貌、仁慈、智慧是儒家尊重的人文典范,勇敢的武术受到平民的尊重。经过崇拜,从候而王、皇帝、君主、圣人,最终演变为震惊中国的武术圣人——对关公的共同信仰增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认同感。
民间供奉
对于人民来说,崇拜关公的价值在于他的忠诚和坚定。人们不仅依靠关帝求雨,还依靠关公求生育、消灾、除病、家庭和谐;关公也被视为财富之神。
现实意义
关公文化的忠诚和诚信精神已成为增加社会稳定的基石:忠诚与忠诚团结了中国儿女,春秋两季的书代表了民族精神。关公的信仰价值在于,他的行为构成了统治者倡导的伦理价值的典范:忠诚、孝顺、勇敢、勇敢、为国家牺牲、出生、死亡和鬼魂。关公文化以忠诚、正义、仁慈、勇敢为核心,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崇拜。它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,融合了儒、释、道的道德精神,具有独特的民族性质。
荣誉奖项
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(2008年)
国家AAAA 级旅游景点(2008年)
中国旅游文化贡献单位(2006年)
国际休闲旅游年度品牌单位(2009年)
山西十大旅游品牌(2010年)
山西省十大优秀旅游景点(2012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