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点信息虎丘
虎丘
虎丘是全国AAAAA第一批十大文明景区示范点是全国文明单位之一。2001年12月通过ISO9001—14001双系统认证。位于苏州市西北郊,距市中心5公里。据说吴王夫在春秋两季把父亲埋在这里。埋葬三天后,白虎占据了它,故名。山高约36米,古树参天,山小景多,千年虎丘塔矗立在山顶。虎丘依托美丽的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景观,享受“吴中第一名”美誉。宋苏东坡说:“不游虎丘到苏州是一种遗憾”。
中文名: 虎丘
地 点: 苏州西北郊
级 别: 全国AAAAA级景区
称 号: “吴中第一名”
简介
苏州虎丘山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,历史悠久2500多年,素有“吴中第一名”苏东坡,宋代大文豪,“去苏州不游虎丘是一种遗憾。”千古名言使虎丘成为游客前往苏州的必游之地,是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。景区现为国家AAAAA每年接待200万中外游客的旅游景点、国家重点公园、国家文明单位。
虎丘,原名海涌山,据《史记》记载,吴王合鹿葬在这里,据说葬后三天有“白虎蹲其上”,故名。虎丘虽然占地300多亩,山高只有30多米,但却有“江左沟壑表”风格,绝岩耸人听闻,气象万千,三绝九宜十八景之胜。最著名的是云岩寺塔和剑池。高耸入云的云岩寺塔有1000多年的历史。它是世界上第二座斜塔。它简单而雄伟,早已成为古苏州的象征。剑池幽奇神秘,埋有吴王和鹿墓葬的千古之谜和神鹅易字的美丽传说。风谷云泉令人难忘。
万景别墅位于虎丘东麓,汇集了苏派盆景的精华,风景如画。虎丘后山植被茂密,森林丰富,形成了宜人的绿岛气候,成为鸟类栖息的天堂。每年秋天,成千上万的苍鹭绕着塔盘旋,壮观而独特。
虎丘也是苏州重要的民间集会场所。“三市三节”历史上,景区创新推出了春季艺术花卉博览会,展示了牡丹、郁金香、比利时杜鹃、百合等大量珍贵花卉的迷人魅力,具有较高的艺术品味;花卉博览会是金秋寺庙博览会的民间习俗,再现了池塘盛会,展示了南北民间艺术节目,深受游客喜爱,现在,两届会议已成为著名的特色旅游项目,是苏州的旅游热点。
虎丘以其独特的魅力,向人们展示了人文资源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,融合了风景和历史,是人类罕见的文化瑰宝。
历史沿革
虎丘,原名海涌山。据《史记》记载,春秋时期,吴王和鹿在与越国的李大战中意外受伤,很快就死了。他死后几天,儿子把他埋在虎丘。据说埋葬后三天,山上蹲着一只白虎,所以他把它放了“海涌山”改名为虎丘山。
虎丘的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,和苏州古城一样悠久。据说,在春秋时期,这里是吴王和鹿 离开宫殿的地方。公元前496年,和鹿在吴越战争中受伤后死亡,他的儿子和丈夫差点把他的尸体埋在这里。据《史记》等书记载,当时征集了10万军民建设,用大象运输,穿土凿池,积土为丘;棺材外套铜棺材三重,池子里装满了水银,用金福玉燕埋葬,合鹿最喜欢的“扁诸”、“鱼肠”幽宫深处藏着三千把剑。据说葬经三天后,金精化为白虎蹲在上面,因虎丘。”宋代苏州学教授朱长文认为,虎丘因蹲虎而得名:“然而,从其岩沟的势头来看,出于自然,怀疑有丘,合鹿因此被埋葬。”弘历,清乾隆帝,也表示赞同:“本来岩沟善天成,虎踞偏称金气精。”据说,吴国灭亡几百年后,越王勾践、秦始皇、东吴孙权先后来这里探宝求剑,结果一无所获,徒劳而返。
虎丘从皇帝的陵墓变成了一座著名的佛教山脉和旅游胜地,始于六朝。东晋时期,司徒王勋和弟弟司空王敏在山上建了一栋别墅。咸河两年(公元327年),两栋房子都是虎丘山寺,仍然分为两部分,称为东寺和西寺。刘宋高僧朱道生从北方讲经,留下了“生公说,顽石点头”故事和生公讲台、千人坐、点头石、白莲池等流行古迹。六朝时期,虎丘已建有佛塔。陈代张正见和江整两人咏虎丘诗“远望银台松,洞塔耀山庄。”和“根据高垄,宝塔经台镇岭头。”这句话,可以为证据。这是虎丘记载的最早的塔,已经被废弃很久了。
到了唐代,为了避开李渊祖父李虎的名字,虎丘曾改名为武丘,寺名也容易为武丘报恩寺,仍分为东西两寺。颜真卿的诗有“今年50春,不到东西寺。”句子。当时,虽然虎丘靠近城市,但没有道路和河流可以通过。游客需要穿过田野。如果下雨,他们必须涉水才能到达。交通极其不便。宝历元年(公元825年),54岁的白居易担任苏州刺臣。这位热爱苏州风光、特别喜欢虎丘的伟大诗人感受到了这一点。他带领苏州人民从长门到虎丘挖掘河流和运河,沿河修建池塘道路,直达山前,种植数千株桃李进行美化,绕山开渠引水,形成环山溪流。后来,诗人写了一首五律《武丘寺路》:“自开山寺路以来,水陆往来频繁,银勒牵骄马,花船载美人荷生欲遍,桃李种依旧新,好好住在河堤上,长留春天。”虎丘山下的溪流映带,碧波潺潺,远远望去就像海上的仙岛;从此,水陆称便,游客络绎不绝。为了纪念白居易的成就,后人称塘路为白堤,即现在的塘街,河为塘河,都长七里,号称“七里山塘”。此后1100多年,山塘成为连接长门与虎丘的唯一纽带,是从苏州城到虎丘的必经之路。
唐武宗李燕在位时,崇道辟佛,发动大规模灭佛运动。在会昌五年(公元845年),他命令没收寺庙的土地财产,摧毁佛寺佛像,强迫僧尼还俗。“会昌灭佛”。建寺500多年的虎丘东西二寺立即被拆毁。但不久之后,佛教又恢复了。重建的虎丘山寺合二寺是一座寺庙,从山脚下迁移到山脚下,逐渐形成了依山而建的格局。山脚下还建了东山寺和西山寺,以纪念房屋为寺庙的王勋 和王敏兄弟。
北宋至道年间(公元995-997年),苏州知州魏翔将虎丘山寺改为云岩禅寺,由律宗改为禅宗。之后,虎丘是佛教圣地和旅游胜地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1953年6月,苏州成立了园林管理办公室,成立了园林历史遗迹改造委员会,接管虎丘等园林景点,进行管理和维护,并逐步对虎丘进行全面维修。1955年,鹤亭、涌泉亭、孙武亭相继建成,环山河流相继开放。1956年,海涌桥建成,第三泉疏通,百步修复,花雨亭重建。1959年,通幽轩、玉兰山房重建,小武当、十八折、环山路重建。1966年至1967年“文革”在中国,虎丘的改造和建设陷入停顿,受到人为破坏,石雕、佛像、牌匾、对联、书画损失严重。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,虎丘已进入恢复发展时期。
1980年重修小吴轩,整修冷香阁。1981年重修照墙及头山门。1980年至1982年在东山庙遗址、隆祖塔院遗址一带,新建了万景山庄。园内陈列着数百盆树桩和水石盆景。1982年在后山新建分翠亭、揽月榭。1989年,开始大规模对失修、破损的建筑、石刻、匾联逐步进行维修、保护和复原,重建了千顷云阁、五贤堂,以及周围种植享有“茶中王种”白云茶树之称“云在茶香”等待景点。2003年以来,西溪环翠,书台松影相继恢复,保护了宋代石观音殿遗址。同时,注重自然景观建设,植树22000多株,春花、夏荫、秋果、冬翠。四季风景优美,千古名山生机勃勃。
建筑特色
虎丘建筑是虎丘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,种类繁多,历史悠久。总体布局因地制宜,巧妙借用,建筑风格与自然景观相协调。其形式包括塔、殿、桥、亭、楼、亭、墓等。;时代从五代延续到当代,呈现出宋、元、明、清、民国等建筑风格。1961年,国务院将苏州云岩寺塔等云岩寺建筑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虎丘塔(云岩寺塔)现残高48米。它是一座八角形仿木结构的七层砖塔。它是江南唯一一座建于五代的多层建筑。它是由腰檐、平座、钩栏等全砖制成的,外檐斗拱采用砖木混合结构。塔顶轴向北向东倾斜约2.34米,据专家推测,由于塔基岩在山坡上,填土厚度不同,塔未建成,已向东北倾斜,但已站立数千年,被称为中国“比萨斜塔”。虽然你站在塔里看不到任何倾斜,但当你在塔里放一个球形物体时,你会发现物体向东北滚动。二山门是元代建筑,其结构仍然继承了宋代建筑的特点。脊桁架由两块圆木组成,因此俗称“断梁殿”。虽然后世修补了门、连对、屋顶瓦饰和部分斗拱,但仍保持了元代风格。
双井桥位于虎丘剑池上,建于南宋。它是一座单孔拱桥。桥面铺有一块大青石板,高悬剑池上方十几米处。桥上有两个平行的圆孔,可以用吊桶向下提水。这是虎丘著名的历史景观。塔影桥位于山麓东南部,横卧环山。建于清嘉庆年间。它是一座由青石建造的单孔拱桥。据史记载,吴王和鹿墓葬在虎丘。历史上,它在剑池下多次被发现“墓道入口”。明正德时期,苏州发生了一场大旱。在干涸的剑池底部人在干涸的剑池底部发现了一个三角形的洞。他们进去时看到了“垒石数层只是横板”,然后在剑池东侧的悬崖上刻了两个纪事。1955年和1994年,虎丘管理部门在疏浚剑池淤泥时发现“墓道入口”,所见情况与明代唐伯虎等人记载一致。清光绪年间建在虎丘山上的翠翠别墅,根据山势形成了独特的台湾花园格局;山东坡的万景别墅是当代园林艺术与盆景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。
典故传说
断梁殿
所谓断梁,就是说有一根梁断了,所以让我们抬头仔细看看寺庙门的正梁。它不是用一整块木头做的,而是用两个部分组成的,中间有明显的缝隙。这里有一个传说,乾隆皇帝南巡时,下令修建虎丘寺门。时间非常紧迫。当他准备上梁时,他发现原本准备上梁的大木头已经被锯成两块梁。由于限期的临近,找不到另一块木头。老木匠赛鲁班得到了艺术家的指导,最终如期完成。乾隆皇帝非常高兴。
憨憨泉
据说梁代僧人的韩寒法师是寺庙里的挑水和尚。他从小就患有眼病,但他的耳朵和灵魂都很好。有一次,他从这里挑水,踩在苔藓上摔了一跤。他想知道下面是否有泉水,所以他在这里挖土来寻找泉水。村民们看到他瞎折腾,就他傻,开玩笑说,“如果我能挖出泉水,我会变成一只大青蛙。”声音一落,地下就出现了一股清泉,喷在韩寒法师的脸上。突然,他感到凉爽,他的眼睛又亮了。这时,韩寒法师发现农夫真的变成了青蛙,呆了很久古井旁。
试剑石
为了争霸世界,吴王和鲁抓住了当时最著名的铸剑高手干将和莫邪夫妇,要求他们在100天内铸造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剑。王的命运很难做到。干部和他的妻子日夜来到苏州,日夜冶炼。现在他们贯穿了苏州古城东西的大道,所以他们被称为干部路,以纪念他们。但三个月后,它还没有像火一样完美。在关键时刻,莫邪跳进炉子里,变成了一缕青烟。最后,成了干部和莫邪的一对雌雄剑。干部按时来到海涌山,把雌剑莫邪献给了吴王。吴王挥剑试刃,把他旁边的大石头劈成两块。这是你看到的巨石。但吴王是个暴君。当他想用剑杀死干部时,干部已经准备好拔出雄剑干部。剑突然变成了青龙,干部骑着龙直向天空,成为了剑神。
孙武亭
孙武第一次来到吴国时,在伍子胥的介绍下,他以13篇《兵法》的文章见到了吴王和鲁。看完《兵法》后,吴王非常高兴,并命令他在后宫进行一次小型试兵法。孙武将宫女分成两队,在千人石上练习。他的两个宠物姬担任队长。但宫女们认为训练是一场游戏,孙武重申了军事纪律。在第二次练习中,宫女们仍然走自己的路,尤其是两位队长。孙武喝酒,命令执法官立即斩首两位队长。吴王看到孙武要砍掉两个宠物妃,急忙派人上前阻止,但孙武毫不留情。“我既受命为将,就要按军法办事,否则就是对大王的失职。”之后立即派人斩首两个宠妃,孙武继续练习。宫女们迅速站在队列中,表情严肃,动作准确。吴王看完后连连点头,称赞成语“三令五申”出自这个典故。
千人石
有两种关于千人石的传说。首先,吴王夫差为王和吕治葬。他在地宫里埋了3000把剑和许多其他财宝。为了保守秘密,夫差在石头上杀死了数千名建造坟墓的工匠,因此被称为千人石。第二个传说是现代僧侣朱道生,他被称为生公,充满知识和高度理解。然而,他的先进观点并没有被当时的寺庙住所所接受。他只能在法庭外讲经文。出乎意料的是,巨石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坐着听,所以成千上万的石头也被称为成千上万的人坐着。
枕石
据说苏州才子唐伯虎带着秋香游虎丘。当他累了,他枕着大石头休息,不知不觉就睡着了。碰巧,今天的另一位苏州才子朱志山也来到了虎丘。当他不小心看到唐伯虎的样子时,他把他叫醒了。调侃后,他在石头上写了一点“枕石”两个字。唐朱两个人从枕石想到枕头,从枕头想到夫妻睡在一起,所以想到生孩子,把小石头扔到枕头上,如果小石头掉下来会得到一个女人,如果小石头留在枕头上会得到一个儿子,结果是朱志山先扔,石头滚下来,然后祝妻子真的生了一个女儿。唐伯虎是后扔的,石头是保留的,唐太太真的生了一个胖男孩。这两个才华横溢的魅力很快就传播开来,好人甚至普通人也来这里模仿。
主要景点
概述
虎丘核心区前临山塘河,周围环山河。几千年来,它的范围相对稳定。占地面积只有300多亩,山高只有30多米,但有“江左沟壑表”风格,绝岩耸人听闻,气象万千,三绝九宜十八景之胜,其中最著名的是云岩寺塔、剑池、千人石;高耸入云的云岩寺塔有1000多年的历史,是世界上第二座斜塔,古朴雄伟,早已成为苏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;剑池幽奇神秘,埋有吴王合鹿墓的千古之谜,令人流连忘返;千人石气势磅礴,留下了“生公讲座下有千人坐”故事。位于虎丘西麓的万景别墅汇集了苏派盆景的精华,风景如画;虎丘后山植被茂密,森林丰富,鸟儿绕塔盘旋,壮观。这两年又恢复了“虎丘十景”中的“西溪环翠”和“书台松影”两处景点。
云岩寺塔
进入虎丘后,沿着山路可以看到著名的虎丘十八景。十八景中,云岩寺塔,又称虎丘塔,是首屈一指的。建于隋文帝仁寿九年(公元601年),木塔初建,后毁。现有的虎丘塔建于周乾佑八年至宋建隆二年(公元959年)——961年)。塔是平面八角形,七级。原塔顶被雷击破坏。1956年重建时,在第三层夹层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,如石函、经箱、铜佛、铜镜、越窑青瓷莲花碗等。顶部和木檐从宋朝到清末都被破坏了,因为它们遭受了许多火灾。原来的高度已经不知道了,现有的塔高47.5米,都是砖砌的,重6000多吨。据记载,由于地基原因,自明代(公元1368——从1644年开始,虎丘塔向东北倾斜,塔顶中心偏离底层中心2.34米,斜度为2.48度,被称之“东方比萨斜塔”。1956年,苏州市政府邀请古建筑专家用铁箍灌浆加固修复,最终保留了古塔。1961年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。经专家论证,这座塔是周显德六年(公元959年)至宋建隆二年(公元961年)建造的。1961年,这座塔(包括二山门等建筑)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这座塔将于1981年至1986年建造。“加固塔基”第二次大修使倾斜达到2.千年古塔34米转危为安。
虎丘剑池
剑池是虎丘最神秘、最吸引人的古迹。从千人石向北看,“别有洞天”圆洞门旁有“虎丘剑池”四个大字,每个字的笔画都有三英尺长,笔力强劲。据《山志》等书记载,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,后因年久,石面被风霜剥蚀,“虎丘”两个字断了,消失了。明朝万历年间,苏州一位名叫张仲玉的刻石大师像往常一样重刻。所以苏州有“假虎丘真剑池”谚语。也有人说这句话是指绿墓的秘密。
进入“别有洞天”圆洞门,顿觉“池暗生寒气”、“空山剑气深”,天气变了。两座陡峭的石悬崖拔地而起,锁上了一池绿水。池形狭长,南宽北窄。它看起来像一把平放的剑。当阳光斜射在水面上时,它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。即使在炎热的夏天,它也会感到寒冷。一座石桥的影子出现在水中。抬头一看,拱形石桥高地悬在空中。这一幕非常危险。石墙上长满了苔藓,藤蔓和野花像丝带一样倒挂。透过高耸的岩壁仰望塔顶,就像一种深渊的感觉。这是著名的中外古剑池遗址。
剑池广约60步,深约2丈,常年不干,清澈见底,可饮用。唐代李秀卿曾品为“天下第五泉”。据方志记载,剑池下面是吴王和鹿埋葬的地方。之所以叫剑池,是因为他埋葬的时候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埋了。“专诸”、“鱼肠”等待3000把剑作为殉葬品,同时埋在他的墓里。但《元和县志》记载:“秦皇凿山求珍,莫知所在;孙权穿之也无所得,其凿处成深涧。”后来演变成剑池。
简而言之,剑池是如何形成的,吴王墓是否在剑池下面。有很多说法,不同意。1955年,虎丘被修复,剑池被疏浚。当时,他清理了苔藓,核实了明朝长州、吴县、昆山三县令吴西等人,以及唐寅、王湖等人的石刻记事,包括明正德七年(公元1512年)剑池水干,并在池底发现了吴王墓门的简单情况。后来,在水池水中,清除污泥,看到剑池的两自上而下切割平坦,池底也很平坦,没有高低倾斜现象,显然是人工开山劈石。池南有一个土坝,与石墙三面相连,面积约四张八仙桌大小,低于平时水面三英尺,人工建造用于蓄水。
由于池北最窄的地方,发现了一个洞穴和一条向北延伸约一英尺的隧道,可以让身材魁梧的人单独进出,举手触摸顶部,从上到下笔直。不难推断,它也是手工挖掘的。尽头是一个喇叭口,前面有一米多的间隙,可以容纳四个人并立,没有旋转的空间。前面有四块长方形的石板,一块铺土作为底座,三块水平堆叠,像一块大石碑。每块石板的面积约为两英尺半高,三英尺宽。第一块已经脱位,靠在第二块上。第二块石门的石头不同于虎丘本山的火岩,表面光滑。由于池水的长期侵蚀,表现出稀疏的石筋。
根据形式分析,这是洞室墓的墓门。剑池为垂直穴,南北向,池底石穴为通道,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形式完全一致。据记载,“合鹿之葬,穿土为山,积壤为丘,五郡之士十万人,共治千里,使象运土凿池,四周广六十里,水深一丈……倾水银为池六尺,金珍玉为福雁。”虽然这种夸张的描述不一定可信,但作为春秋末年五霸之一的吴王墓,建筑规模必须很大,墓地设计必然会相当精确和隐蔽。从虎丘后山的土壤堆积和上述迹象分析来看,剑池很可能是为了掩护吴王墓而设计和挖掘的。墓门后面也可能有一些秘密。但吴王墓是否在其中,在考古发掘证实之前,仍然是一个永恒的谜。1955年疏浚剑池。干水后,在池北最狭窄的地方发现了一条长长的隧道。尽头有一块石板,就像墓门一样。为了害怕影响上面云岩寺塔的安全,没有深入挖掘,立即关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