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寿光滨海国家湿地公园
山东寿光滨海国家湿地公园(以下简称湿地公园)位于山东省寿光市北部,小清河下游,莱州湾海滨,北纬37个地理坐标°08′13″~37°11′28″,东经118°43′29″~118°46′10″,南北跨度6.07km,东西3.76km,总面积945公顷,规划建设后湿地面积644.湿地率为47公顷68公顷.20%分为四个功能区:生态保护、科普教育、合理利用和管理服务。湿地类型由滨海盐田湿地、芦苇沼泽湿地和人工池塘湿地组成。总投资2.82亿元,建设期为2012年至2019年,共8年,分三期进行。
自2011年12月批准山东寿光滨海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以来,在国家林业局、省、市林业部门的精心指导下,寿光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坚持保护优先、科学恢复、积极扩张、适度利用的原则,认真组织实施《山东寿光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》,在湿地保护修复、科普教育、监测研究、管理改进、合理利用、基础设施、特色示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,取得了显著成效,建设了生态环境优美、功能完善、景观宜人、管理有效、利用合理的滨海生态湿地,走出了适合山东滨海盐碱地区湿地公园综合建设的有效途径。
截至目前,已投资2亿元,恢复湿地面积400多公顷。在原有大面积滨海盐田湿地、芦苇沼泽湿地、人工池塘湿地、水上运动中心、休闲钓鱼基地、质量发展中心、东方不沉湖、九州文化花园、儿童公园等自然文化景观的基础上,规划建设综合服务中心、湿地水生植物园、湿地农业文化花园、湿地盐田改造示范公园、国家健身活动基地等功能区;完善停车场、旅游服务中心、旅游接待中心、卫生间、垃圾桶、休息座椅、景区等配套基础设施;实施8个湿地保护和恢复项目,其中通信系统为3个.75公里,水系疏浚10公里,水系梳理250公顷,建设生态沟2.7公里,生态驳岸7.2公里,木栈道1.8公里,砂石巡护路5.6公里,122万平方米水库,90万平方米水库,30万平方米水库,2个水泵站,8个桥涵,1个野生动物保护站,12公顷隔离绿化带,145公顷芦苇沼泽湿地,96公顷盐碱湿地植被,60多万适生树种,12万平方米水生植物,盐碱湿地植被恢复100多公顷;购买18艘无动力游轮和2艘救生艇,安装50套太阳能照明系统,400多个警告标志和宣传标志,670多个人工鸟巢;建立了18个鸟类、鱼类、水质、气象等生态监测站,2条鸟类监测样品线,配备必要的监测设备,制定了相关的监测系统和严格的动植物保护措施,建立了完善的档案账户,承担了三个国家科研项目的实施;通过声像、展板、文本材料、标本、导游解释、现场介绍、电子互动体验、展览标志、图片、雕塑组、现场流程、互动游戏、举办湿地学校、网站、莲花节、书画展览、摄影展览、爱鸟周、湿地科学旅游,重点向公众展示湿地盐碱绿洲、鸟类天堂、科学保护、合理利用、生命源、自然肾三大特色功能。
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。根据最新调查,有289种植物和428种动物。标志性环境改善的鸟类数量逐年增加。目前已发现165种,比建园前增加35种,其中包括国家Ⅰ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东方白鹳、丹顶鹤、白鹤Ⅱ重点保护21种鸟类,如红猎鹰、E、大天鹅、疣鼻天鹅、长耳猫头鹰、黑风筝和白琵鹭,成为真正的鸟类公园,吸引了许多专家和鸟类爱好者观看鸟类和摄影,并为156种鸟类留下了活动图像记录。
经过多年的科学建设,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完善,运行管理体系规范,服务水平显著提高,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,土壤质地显著改善,水资源有效利用和改善,湿地生态系统日益稳定,不仅为区域生态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,创造了良好的湿地景观环境和湿地生态文化氛围,使公园成为湿地科学宣传、盐碱湿地保护示范、湿地生态旅游胜地。如今,湿地公园已成为国家AAAA水平景区、国家农业旅游示范园区、国家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每年接待游客55万余人,实现湿地生态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。